7月11日下午,周有光文学院在立言楼334会议室成功举办“苔岑雅集·周有光文化大讲堂”第二十五讲。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,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陈泳超教授应邀为师生作了题为“太湖流域民间文艺资源收集整理与研究漫谈”的专题讲座。学院党总支书记焦洁庆、院长葛金华、副书记颜黎光出席活动,中文系各教研室教师、省级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“白龙还乡”团队学生代表30多人参加了讲座。葛金华院长主持讲座。
讲座伊始,陈泳超教授首先立足“仪式文艺”的核心概念,以文献与田野间的平衡与对读为切入点,结合常熟白茆山歌的典例分享了仪式文本及其活动的发现历程,强调文献和田野的彼此互释与交流。之后,他详细阐述了太湖流域民间文艺资源研究的调查对象与价值,指出太湖流域历来有着丰富多样的仪式活动,并有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与之伴生,对这些凝聚着民众生活和审美历史的丰富资源,具有开展整体性调查研究的必要性。另外,他还结合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历程从边界、选题、方法和创新等方面分享了经验。他认为从文化一体化的角度界定“太湖流域”为研究对象,构建本体、文学、区域社会史、政策应用的多学科研究路径,是当代研究应有的视野和取径。最后,他还归纳阐释了“仪式文艺”的本质内涵与价值。自由交流环节,他还就师生提出的原始资料的转述与传播、方言俗语的采录与书写、网络田野的调查方法、田野的伦理边界等问题,进行了详细回应与解答。
葛金华院长在总结中指出,陈泳超教授的讲座视野开阔,提出的“仪式文艺”概念不限于民间文学,有着较强的普遍性和适用性。陈泳超教授强调不同学科间需要加强对话交流,研究需关注文本背后人与整个日常生活的互动关系等方面,均为大家深入理解区域文化、社会和历史,推进跨学科建设提供了很好思路。
讲座结束后,陈泳超教授还就文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同相关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,并做了专门指导。
陈泳超,江苏常州人,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、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、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。主要从事中国民间文学、民间信仰和民俗学研究。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《太湖流域民间信仰类文艺资源的调查与跨学科研究》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,先后出版《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》《尧舜传说研究》《背过身去的大娘娘:地方民间传说生息的动力学研究》《白茆山歌的现代传承史:以“革命”为标杆》等数十种论著,先后在《北京大学学报》《民族文学研究》《民俗研究》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著百余篇。